DQZHAN訊:霧霾鎖城 電能替代價值幾何?
如何實現低碳時代的彎道超車
近日,隨著北方地區進入供暖期,多個城市遭遇重度霧霾。一時間,“霧霾”這個揮之不去的夢魘又成為關注的熱點。然而,冬季供暖究竟對霧霾天氣有多少影響?
11月6日,在2016國內用電與節電技術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公布的一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我國北方城鎮建筑供暖面積不到國內建筑總量的20%,供暖能耗卻占國內建筑總能耗的22%,北方供暖居住建筑單位面積能耗是南方的2.6倍。“北方供暖造成的污染物排放占冬季燃料造成的污染物排放的一半,是構成冬季霧霾的主要污染源。”江億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能源消費量也快速增長,規模不斷攀升。1978年,國內一次能源消費量為5.7億噸標準煤,僅占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7%。2010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大能源消費國。2015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量達到43億噸標準煤,較1978年增長6.5倍,年均增長5.6%。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2014年,我國煤炭、油品、天然氣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分別為40%、22.7%、10.6%;煤炭消費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個百分點,油品和天然氣分別低14、10個百分點。可見,大氣污染很大程度來自于燃煤。
同樣關注城市大氣污染治理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國彪,近年來一直在研究能源與城市的和諧相處問題。他在做“能源轉型與新型城鎮化能源系統”的主題報告時說:“改變現有能源結構,就要建設智慧城市,要建立高效、穩定的電力生產和消費體系。”
研究表明,直燃煤(油)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PM2.5的主要來源中,有50%~60%來自燃煤,20%~30%來自燃油,電能在終端消費環節的轉換效率和排放明顯優于煤和油,煤炭就地轉化為電能并進行集中排污治理的環保效果明顯優于分散燃燒。
電是上等、高效的清潔能源,電能替代是提高電煤比重、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減少大氣污染的重要舉措。這是在場專家普遍認同的觀點。
“我國要實現‘彎道超車’,與發達國家同步進入低碳和零碳能源時代,避免‘油氣能源’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和重復投資,未來必須加大核電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加大電力在終端能源的比例。”江億說。他建議,取消供暖燃煤鍋爐,但不能簡單地用燃氣鍋爐替代,必須徹底改變供熱熱源方式,可以通過多種蓄能手段,如依靠熱電聯產為電力系統調峰,加大風電光電的有效利用,并依靠熱電聯產余熱和各類工業余熱為城鎮供熱系統提供基礎熱源。
支持政策是擴大電能替代的關鍵
電能作為上等、高效的清潔能源,消費規模和消費比例均穩步上升。一組數據能夠說明我國電能替代的發展進程。我國中**制造業、居民采暖和交通部門等領域的電氣化水平顯著提升,中國的電氣化水平從2014年的20.8%將增至2020年的24.0%左右和2030年的28.0%左右,2025年左右達到日本和韓國的當前水平。
2013年,國家電網公司提出了“清潔替代、電能替代”的“兩個替代”發展戰略,即在能源開發方面實施清潔替代,能源消費方面實施“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來的是清潔電”的電能替代戰略。
多年來,國家電網公司在市場研究、政策建議、項目實施、標準建設、技術研發、輿論宣傳等方面大膽**,多措并舉,**推動電能替代,取得積極成效。
國家電網公司營銷部副主任徐阿元在會上介紹,2013年至今年10月底,國家電網公司累計推動實施各類電能替代項目6萬余個,完成電能替代電量2286億度,相當于在能源消費終端減少散燒煤903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億噸,減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等污染物排放161萬噸。其中,2016年1~10月,累計推廣實施重點項目3.5萬個,完成替代電量883億度,達到2013年的6.3倍。
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等8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電能替代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將電能替代上升為國家落實能源戰略、治理大氣污染的重要舉措,電能替代發展迎來歷史*好機遇期。
國家電網公司一直將爭取支持政策作為推進電能替代的切入點和著力點,緊密跟蹤能源局、環保部、交通部等國家部委重點工作,加強溝通匯報,協助政府開展以電代煤市場調研和實施路徑分析,提出政策建議。自去年5月以來,國家部委陸續出臺了《指導意見》、京津冀煤改電、船舶與港口污染防治專項行動等電能替代政策要求,各地政府也出臺了規劃、補貼、價格、環保等一系列電能替代配套落實政策。如河南、陜西等省政府按照國家八部委指導意見要求,出臺本地電能替代工作實施方案,**推進電能替代工作;北京市出臺“煤改電”配套電網、電價、設備補貼政策;天津市將電采暖納入“十三五”供熱規劃,印發散煤治理專項行動方案,大力推動城鄉居民散煤治理。江西省對電能替代項目給予新增電費支出40%的運行成本獎勵,以及不超過投資額30%的建設成本獎勵。
然而,長期來看,電能替代還面臨經濟形勢趨緊、價格機制不合理、政策落實不到位等一些不利因素和困難,未來電能替代發展仍存在挑戰。
徐阿元也表示,由于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國際、國內油氣價格持續走低,電能在部分終端能源消費領域價格競爭優勢不強,大規模推廣受到制約。在政策支撐方面,徐阿元說:“目前,雖然各級政府出臺了很多政策,但直接可操作的財政補貼、價格類政策還很欠缺,政策支持力度和廣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相關設備企業未來大有可為
在徐國富看來,一種產品如果既有政策支撐,又有市場需求,投入生產就是“穩賺不賠”的買賣。作為杭州華源前線能源設備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徐國富洞悉電能替代市場相關設備市場的行情,比如電采暖設備。
“電儲熱采暖系統是在夜間用電低谷期間將電能轉化成熱能,并以顯熱或潛熱的形式將它儲藏起來,在用電高峰期將儲藏的熱量釋放出來滿足采暖的需要,能夠達到轉移尖峰電力、節省電費、減輕電力負荷和降低設備容量的需要。”徐國富在會上說。他特別提到:“如果價格合適,電采暖*方便,效率接近100%。電采暖主要是成本問題,電價優惠,市場自然會選擇。”
北京瑞特愛能源科技公司副總經理楊豫森非常看好電鍋爐的市場前景。“在歐洲,電鍋爐投資的商業模式是調節電力市場價格平衡的手段。這是一個快速有效的調節電力生產的方式。即使缺乏市場和價格信號影響,投資電鍋爐和蓄熱也十分可行。”楊豫森認為,電鍋爐的作用很明顯,既可以增加廠用電量,減小上網電量,又能減小熱電機組抽汽供熱量,滿足供熱區域的尖峰供熱負荷。
實際上,就冬季電采暖來說,很多企業已經在生產相關設備,電能替代技術也因市場需求而不斷拓展。如今,電能替代技術已由傳統的電鍋爐、電窯爐、電蓄冷等5類拓展到機場飛機燃油輔助動力裝置替代、油氣管線電加壓、電液錘、皮帶廊傳輸等20個類別、53種替代技術。
近年來,我國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逐年提升,中**制造業、居民采暖和交通部門等領域的電氣化水平顯著提升,但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2014年,我國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為20.8%,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7個百分點,但與發達國家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比美國和法國分別低1.1、2.9個百分點。
我國電能替代的空間巨大。來自國家電網公司的數據顯示,2015年,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煤炭消費總量巨大,約26.2億噸,占國內的67.3%,主要分布在“三華”地區。以動力煤為主,占總量的71.2%;其次是化工原料占10%;散燒煤占8.6%;集中供暖用煤占6.38%。據此測算,通過鼓勵環保、補貼、價格等政策支持,可實施替代的環保可行潛力約8521億度。
2015年,我國國內人均用電量和人均生活用電量均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目前,經合組織國家人均用電量約為8000度,美、韓等國超過10000度,日本、德國為7000~8000度。目前,中國人均用電量僅為經合組織國家2014年平均水平的51%,人均生活用電量僅為經合組織國家2014年平均水平的23%。由此可見,電能替代相關設備企業依然大有可為。
“未來15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以及能源電力轉型的關鍵階段。”國網能源研究院院長張運洲在會上說,遵循**、綠色、協調、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在中國制造2025、新型城鎮化、“一帶一路”等戰略的帶動下,我國經濟將保持中高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