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ZHAN訊:德國公司很牛嗎?中國電建出手了
尼泊爾是中國電建在海外的傳統市場和拓展南亞市場的“根據地”。中國電建自1989年進入該國以來,共執行著11個項目。其中就包括這座今年9月投產的有尼泊爾“三峽”工程之稱的上馬相迪A水電站。
近期,《人民日報》以《尼泊爾上演“中國電建”時速》為題報道了它。不僅因為它極大緩解了該國電力緊張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它的建設投產比外國企業時間縮短了一倍多,單位還是年…(PS:相同規模工程外國企業用了近8年時間,而中國電建僅用不到4年時間)神速的“法寶”究竟是什么?
《人民日報》的報道
小“塊頭”有大“智慧”
由中國電建投資建設的尼泊爾上馬相迪A水電站是中資企業投資建設的尼泊爾頭個電站項目,雖然裝機容量不過只有2×2.5萬千瓦,但它為嚴重缺電的尼泊爾貢獻了超過5%的發電量!難怪尼泊爾能源部部長在竣工典禮上說,“今后你們中國電建可以直接找尼泊爾電力公司拿項目干!”
投產發電的上馬相迪A水電站也讓尼泊爾百姓們**次嘗到了“中國制造”的電
高效的制勝“法寶”
其實在竣工典禮上,*讓中國投資者和尼泊爾政府興奮的還是:這個水電站只用了3年多的時間就建成了!就連一位亞行官員還曾說過,在尼泊爾能夠按期發電,簡直是傳奇…而且,就在距離中國電建上馬相迪項目20公里處的一家德國企業開發建設的規模相當的水電站,耗費了近8年時間才發電…在場所有記者都關注一個問題:“你們為什么能這么快?”
距離中國電建上馬相迪水電站20公里,德國公司有一座中馬相迪水電站
走出去的中國電建盡顯“中國建造”優勢:不僅帶去資金,更帶去了國內多年建設積累的設計、施工、管理以及配套等項目建設全過程的技術和經驗。之所以該項目的推進如此“神速”,主要得益于中國電建把集團全產業鏈一體化優勢發揮得充分和徹底。設計、施工、建設都是自己的公司,所以**、質量、進度都在控、可控。若不是因為地震、海關封閉等原因,工期還能減少10個月!
受歡迎的中國企業
嚴謹、專注、專業,哪怕被冠以呆板、不思變通的標簽,依然不變德國制造。而中國電建,保持著“全球水利水電建設**品牌”的“江湖地位”,產業一體化優勢是在尼泊爾創出中國速度的決定性原因,但并不算**原因。中國電建還有著豐富的國際項目建設經驗:擅長與政府和當地村民溝通,本土化施工帶動地方經濟,履行社會責任贏得當地百姓民心…這些細節決定了工程成敗。比如,尼泊爾項目施工需要一年時間才能辦下來申請爆破許可,而中國電建只用了5個月,就是發揮了“死磕”的精神:跟蹤,跟進,不斷打電話詢問,摸著石頭才過了河。
處處都有本國員工的身影
尼泊爾百姓維權意識很強,電站工程現場就被3個大村莊圍著,如果村民稍有不滿就會阻工罷工。項目部就出了個“奇招”,由村民自己組織推薦本村、本社團*有威望的人組成一個協調委員會,負責協調當地所有的社會關系,協調幫助分解社會責任項目。有了他們,即使罷工阻工半天就能解決。
項目部為當地援建的寺廟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中國電建還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與當地百姓“打成一片”。工程人員本土化率達70%以上,為當地修建了愛心橋,捐建了寺廟,累計完成社會責任項目65項。2015年尼泊爾發生“4.25”地震發生后,項目公司及時組織捐款捐物,幫助當地受災群眾和地方員工度過難關、重建家園。
援建的“愛心橋”--納雅迪河大橋為兩岸的老百姓帶來了福利,村民們過河再也不用光腳趟冰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