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ZHAN訊:“一帶一路”取經之路 看看GE是怎么做的?
“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已3年,中國基建企業成為“走出去”的先鋒隊。但海外EPC并不是一馬平川,總有各種各樣的風險與意外。EPC也不再是少數企業的獨角戲,找個合作伙伴往往能在****助一臂之力。10月14日GE和財新傳媒聯合主辦“一帶一路”**峰會,會上能豆君專訪了GE 中國發電事業部總裁楊丹,她透露目前帶出去的GE品牌產品已經有四到五成是在中國制造的,當然GE的角色也不僅僅是提供設備。
走出去的產品*高50%是中國制造
“三年前,中國EPC項目去埃及簽約,這是一個周期很短的一個項目,合約里面直接寫所有這個合約項目所有設備都不能在中國制造。”楊丹說,雖然跟對方極力解釋設備在中國制造的好處,但業主就是堅決不同意,而且這樣的情況碰到過好多次。
合同里一句“所有設備都不許在中國制造”,盡顯中國制造設備的尷尬。
不過,這也是早些年的情況了。此一時彼一時。楊丹透露,以前基本上是買GE純海外制造的設備,但隨著海外業主對中國EPC企業、中國制造實力以及設備質量慢慢了解,他們對在中國制造的設備也越來越放心。
近年來在GE參與的中國EPC項目當中,“中國制造”的設備比例不斷增加。
2016年9月,GE與中國電建集團合作贏得了贊比亞下凱富峽水電站項目,該項目的核心設備——5套150兆瓦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及輔助設備就將GE天津水電基地生產。
GE在中國的另外一個合資企業“秦皇島服務中心”是GE與哈電及南汽輪的合資公司。目前已發展成為GE全球燃機服務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秦皇島服務中心,20%產能給中國市場服務,80%在海外。這些海外服務中就包括“一帶一路”的項目。
采訪中,楊丹說,在進入到**波的一帶一路項目之后,下一步他們希望在中國制造的GE品牌能夠帶出去,也間接地把中國的制造技術和能力,隨著一帶一路項目在海外進行擴張和輸出。現在帶出去的GE品牌產品中,已經有40%—50%是在中國制造的。
制造搭車“一帶一路”策略
毫無疑問,GE想要搭車中國的“一帶一路”。
在10月14日GE和財新傳媒聯合主辦的“源中國,匯全球”一帶一路**峰會上,GE副董事長莊睿思提到,“過去十年當中,GE參與到“一帶一路”沿線的很多項目中,其中有75億美元的GE設備,40%項目是來自于中國的,這再一次說明我們在中國工作的重要性,實際上這是一個多方協作的模式。”
不過,我更好奇的是,作為中國EPC的合作伙伴,GE除了提供設備,還有什么?
楊丹表示,GE在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里面擔任的角色主要有三個:技術設備、海外銷售網絡和風險把控。
加納是“一帶一路”上很熱的國家,然而前段時間EPC項目卻停滯。因為換政府了,新上臺的政府對前任政府做得東西一概不認全部推翻,只好重來再談一次。這是地緣政治風險。
**個是外匯風險。跑去當地做項目回報自然是當地的錢,但目的地國貨幣很有可能就貶值了。
楊丹告訴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是海外EPC們遇到*大的風險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和困難。
她說,GE擁有的全球化的基礎建設經驗,對全球政治風險、投資風險的把控和管控等經驗,能夠幫助中國的海外承包商們更好地建立風險防范機制,以確保投資回報的**性。
如今純EPC越來越少,更多地趨向EPC+融資、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普遍經濟實力弱,更需要EPC們帶資走出去。楊丹介紹,GE擁有很強的融資系統和能力,也有在國際上的融資渠道,這些融資渠道能夠幫助很多一帶一路的項目,或是海外的EPC工程公司去解決很多項目融資上的難題。
但更多時候并不是GE直接融資,GE的角色更像是提供顧問建議,幫客戶建立渠道,讓他們了解在目的地國家什么樣的銀行,什么樣的利率,還有什么樣的借貸條款是要去考慮的。
去年11月2日GE完成了對阿爾斯通的并購案。阿爾斯通業務整合。楊丹對記者說,“阿爾斯通的整合對于‘一帶一路’建設就是如虎添翼,”好像突然間窗口多了兩扇的感覺,有更多的機會和市場。
阿爾斯通長于蒸汽輪機以及輸配電設備。并購阿爾斯通,給GE帶來了煤電以及輸配電方面極大的市場,讓其拓展到這些國家傳統火電、水電等領域,兩者互補性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