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ZHAN訊:中國重工“造船”與“養魚”并舉
6月3日,由中國重工(股票)旗下中船重工武船集團(以下簡稱:武船)總承包的半潛式智能海上“漁場”——挪威海上漁場養魚平臺,在位于青島黃島區的武船集團北船海工公司順利交付。
自2008年全球性經濟危機爆發以來,造船業開始逐漸走下坡路,船東觀望、產能過剩、訂單下滑,行業迎來了長達10年的寒冬。在多家船企爭搶一張訂單的今天,中國重工另辟蹊徑,通過注入**業務、發展非船舶業務等方式開始了全方位的轉型。
中國重工還發揮自身優勢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快了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速度,已在非船舶類業務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造船不賺錢轉型造“漁場”?
用公司內部人士的話來說:“造船不賺錢。”那么,公司靠什么賺錢呢?
“這個項目是賺錢的。”6月3日,在位于青島黃島區的挪威海上漁場養魚平臺上,上述人士對記者說。當然,中國重工賺錢的項目有很多,而這個項目僅是其中之一。
站在總高69米、直徑110米的挪威海上漁場養魚平臺上,可以看到岸邊的船舶和與大海相連的海灘。往下看,則是四周圍著漁網的大型養魚裝備。這便是《證券日報》記者登上挪威海上漁場養魚平臺后看到的風景。
“這個養魚裝置周邊的大網是為了防止三文魚跑出去的,而在中間出現的旋轉門這是為了將魚趕到一起后,方便打撈的裝備。”一位參與挪威海上漁場養魚平臺設計的研究人員站在養魚平臺上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稱:“這個養魚裝備上下四周都是要拉網的,在網中的三文魚將會采取人工喂養,而在養魚平臺的中間部分則有專門投放飼料的通道,這些都是智能控制的。”
據了解,挪威海上漁場養魚平臺的旋轉門系統在研發制造上創造了多項業內新紀錄。有別于其它已建、在建的養殖裝備,這一新型的旋轉門系統是自動化(產品庫 求購 供應)、智能化的末端“執行”裝置,承載著漁網清洗(產品庫 求購 供應)、活魚自動驅趕和捕捉、底部死魚收集、防虱等漁場主要功能,獨特性和科技含量在國內海工行業內****。
上述技術人員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這次挪威海上漁場養魚平臺的建造是我們**接觸的項目,其中有些相關技術都是通過不斷的研究得來的。”
據了解,在研發制造過程中,該養魚平臺融入了生物學、工學、電學、計算機、智能化等技術,安裝各類傳感器(產品庫 求購 供應)2萬余個,水下水上監控(產品庫 求購 供應)設備100余個,生物光源100余個,將復雜的養殖過程控制變得異常簡單和準確。
“光是這個深海養魚裝備就產生了35項發明**,這充分體現了**驅動對于轉換發展動能起到的支撐作用。”中船重工董事長胡問鳴表示,“在海上漁場項目的研發、建造過程中,承擔該項目的武船集團在項目參與各方高度密切的協同合作下,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術**,填補了海工行業的多項科研和施工空白,*終在科技水平、建造速度、建造質量等各方面達到并超過了客戶的要求,充分展現了中船重工的**科研水平、精細化管理能力,不僅為全球海工行業提供了珍貴的技術資料和成功經驗,而且為國內制造業領域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轉型升級,貢獻了一個新的成功范例。”
中國重工之所以能按時完工,離不開其擁有的強大的技術團隊和建設團隊。而公司在技術人員的關注和對技術的投資上也是一直走在同行的前列。
從技術人員方面來看,5年前,中國重工擁有技術人員9265人,5年后,技術人員增加至萬人以上。從教育程度來看,5年前,公司擁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為898人,而5年后,公司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增至1808,增長了一倍還多。
據公司內部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公司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引進與使用,形成了老中青結合的經營管理隊伍、科技研發隊伍、技能人才隊伍。2016年,公司人才隊伍中包含兩院院士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78人、研發人員3389人。”
近年來,中國重工的科研研發水平進步飛快。對此,公司表示,公司一批重大科研項目取得積極進展,**項目預研工作深入開展,一批新產品研發成功,陸續推向市場,一批原創性科研開發取得新成果,并實現轉化和產業化,**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增強。
強力推進軍民融合
“其實,在挪威海上漁場養魚平臺項目中,中國重工有將**技術融合進去,這也算是公司軍民融合的一個項目。”武船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該項目的成功交付,是武船深入推進軍民融合發展、利用前沿技術促進海洋養殖產業發展的重要成果。”
中船重工董事長胡問鳴表示:“對我們企業來說,挪威海上漁場養魚平臺項目是公司把**技術、海洋裝備技術運用到非船舶領域的典范,是軍民融合的成果。”
據中國重工相關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公司一直在推進軍民融合的項目研究。
記者發現,早在2013年,中國重工就曾在總募資近85億元的非公開發行預案里提出,公司擬32.75億元用于收購超大型水面艦船、大中型水面艦船、常規潛艇、大型登陸艦等**重大裝備總裝資產。
此外,公司還擬投資不超過26.61億元,用于**軍貿裝備和軍民融合產業技術改造項目。其中,軍民融合募投項目共計七項,分別為:石油鉆測設備及精密鋼管(產品庫 求購 供應)等能源裝備、煤礦裝備及重型機械壓力機、AP1000核電主管道、多種燃料發電動力及電站成套裝置、**煤礦液壓支架、大型工程機械動力系統關鍵部件和特種精密材料成型等技術改造項目。
這次募資行為被市場解讀為中國重工已實現向“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裝備上市公司”的華麗轉身。而正是因為**業務的注入,使得中國重工的主業不再以民用造船為主導。
“新顏換舊顏”,可以說,**業務的注入,讓中國重工從一家船企徹底改頭換面轉型為**類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繼**業務的注入后,2016年,中國重工通過旗下大船集團(位置 評論 新聞)與山船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的整合,武船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與北船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的整合等措施,進行調結構去產能,通過資源重組整合推進軍民融合,效果逐漸顯現。也使得2016年的業績一舉扭虧,讓企業避免走上倒閉船企的老路。
在“軍為核心 軍民融合”理念的指引下,中國重工**軍貿業務繼續保持較好發展趨勢,**優勢得到進一步強化。其中,公司子公司大連船舶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集團有限公司的航母工程項目就曾名噪一時。
“其實,國產航母也是軍民融合的典范。”中國重工相關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說道。事實上,除了挪威海上漁場養魚平臺和航母項目外,中國重工還在船舶制造及修理改裝領域和能源交通裝備及科技產業等方面都所有斬獲。
如精海系列無人艇獲得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我國自主研發無人智能測量艇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填補了空白;大船集團船舶分段制造數字化車間試點示范項目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標志著大船集團成為國內頭個擁有數字化車間的造船企業;世界*大升船機——三峽升船機通過試通航前驗收;世界*大500米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工程順利完工等。
可以說,中國重工2016年在技術方面和軍民融合方面皆取得了不菲的成績,而對于2017年的改革動作,中國重工相關人士表示:“將繼續推進中國重工專業化整合,梳理整合非主業資產,特別是虧損的非船舶、海工裝備研發與總裝建造業務,要把中國重工打造成***軍民融合海洋裝備總體資本運營平臺。”
乘“一帶一路”東風加速駛入國際行道
習**主席的“一帶一路”倡議,為中船重工加快“走出去”、參與推動全球漁業養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智能漁場是中國重工把船舶產業基礎生產能力、研發能力、制造能力轉化到新的海洋裝備領域的**成果。”據胡問鳴介紹:“該項目是公司制造的****個大型漁場,可以養150萬條魚,僅用一年半的時間,就能為挪威公司帶來1400多萬歐元的盈利,公司用5年的時間就能收回全部投資。”
據了解,挪威海上漁場養魚平臺項目的業主薩爾瑪公司,是挪威海產品養殖的上市公司,三文魚養殖量占挪威市場的20%左右,總資產達12億美元。挪威的海產養殖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海上養殖全球**,三文魚供不應求。
近年來,在綠色環保理念指引下,針對近海密集養殖魚病多發等問題,挪威政府及漁業養殖行業一直致力于深海養殖的技術研發,并因為巨大的市場需求催生了一個新的行業領域——智能海上養殖裝備市場。
胡問鳴認為,公司與薩爾瑪強強聯手,互利合作,共同推動項目成功實施,為挪威深海養殖與“中國制造”深度對接開了一個好頭,為我國加快“一帶一路”建設、深化與歐洲各國的合作開辟了一條新路。
“我們將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繼續發揮**企業的前沿技術優勢,借助軍民融合發展,大步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實踐,打造更多高標準、高質量、劃時代的**裝備。”胡問鳴如是說。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近期,中國重工旗下所屬公司紛紛加速與國際接軌。以5月份為例,5月13日,武船集團北船重工為俄羅斯承建的4萬噸級舉力浮船塢(船型 船廠 買賣)在造船1號塢舉行隆重的鋪底儀式。
據了解,該浮船塢建造項目是2016年6月25日,在中國國家主席習**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共同見證下簽署的合作協議,并于當年12月14日開工。
中船重工副總經理何紀武指出:“該項目的簽署得到了兩國元首的共同見證。作為中國造船國家隊,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國際化步伐,中船重工對該項目高度重視、全力以赴。”
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總裁謝欽則表示:“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與中船重工是**次合作,但雙方在較短的時間里就建立起了良好的互信合作關系,這表明雙方之間的合作具有很大的潛力,為今后的深化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中俄友好關系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此外,在5月份,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以下簡稱:GE(船機庫 位置)公司)審核組一行四人來大連船柴(船機庫 位置)進行為期**的工廠資質審核,邁出了雙方重啟合作的**步。GE公司審核組對公司在火電項目的生產、技術、質量管理方面的能力給予了高度評價,并表達出與公司進行更深層次合作的積極態度。
公司認為,此次重啟與GE公司的合作,標志著大連船柴具備了向全球制造商提供協作產品的能力。
同在5月份,繼法國COYARD公司總經理ERIK DEKKERS到大連船閥(產品庫 求購 供應)參觀考察洽談合作事宜后。雙方就API標準閥門、核電閥門、鑄件等方面的合作事宜進行了洽談,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洽談在熱烈友好的氣氛下進行,初步達成了合作意向。
值得注意的是,5月22日,中國重工啟動了馬來西亞濱海任務艦項目國內合同簽訂儀式。本項目共包含四艘馬來西亞濱海任務艦,項目代號LMS。該艦由701所設計,LMS-1、2#艦由武船建造,LMS-3、4#艦由武船提供技術指導,在馬來西亞莫實得船廠建造。
公司方面認為,馬來西亞濱海任務艦項目,是我國**向馬來西亞出口大型**設備,同時也是中船重工開拓海外軍貿市場的又一重大歷史突破,是“中船重工”品牌走國際化發展路線的里程碑。
上述事例僅是《證券日報》記者從中國重工與國外對接項目中摘取的個別例證,而從公司頻頻與國外接軌的事例可見,中國重工正逐漸在國際市場的各個相關領域占有一席之地。而公司*后會在國際市場扮演有怎樣的角色,則需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