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ZHAN訊:“十三五”風電都往“東南飛”但有些南部省份已經出現了“棄風”苗頭
5月18日是國家能源局要求各省區市上報風電年度建設規模方案的*后期限。除了內蒙古、黑龍江、吉林、寧夏、甘肅、新疆六省區為紅色預警,不得核準建設新的風電項目,云南、浙江繼續執行2016年風電建設方案外,只有河北、湖南、廣東、廣西、陜西、湖北、山西、江西等少數省區對外正式公布了2017年風電建設方案。而更多省區的開發建設方案仍處于“糾結”之中,遲遲未對外公布。
從已公布2017年風電建設方案的省區來看,湖北、廣西等中南部區域風電開發建設規模都實現了穩步增長,一些省區的建設規模甚至同比增長了50%以上。在“三北”地區“棄風”暫無根本性改觀的現狀下,“十三五”期間風電開發“孔雀東南飛”之勢已經非常明朗。
作為新興產業,風電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長規模**產業發展。業內普遍認為,年新增裝機2000萬千瓦左右是一個比較理想的增量。在“三北”地區因為消納問題風電裝機增長受限的狀況下,中東部和南方地區無疑成為風電新增量的重要接替區。根據《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中東部和南方地區陸上風電新增并網裝機容量4200萬千瓦以上,累計并網裝機容量達到7000萬千瓦以上。
然而,在加快發展中東部和南方地區風電的同時,不可不警惕一些潛在的風險。
首先,潛在的消納風險不得不防。
中東部和南方地區之所以能成為“十三五”期間風電開發的重頭戲,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接近負荷中心,長期以來沒有消納的困擾。
從需求側來看,隨著經濟步入新常態,用電需求放緩,工商業、制造業發達的中東部和南方地區首當其沖。需求減弱將是未來一個時期包括風電在內的電力工業不得不面對的外部大環境。
從供給側來看,一旦經濟回報率尚可,外加政策引導,開發企業往往有熱情。而相比發展高耗能高污染產業來說,發展風電、光伏這類的綠色清潔能源,政府也更難以抑制招商和投資沖動。中東部和南方地區的風電裝機容量大幅攀升只是時間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以來,一些從前消納無憂的中南部省份也已經出現了“棄風”苗頭。在西南一些水電發達的省份,豐水期水電發電量較大的情況下,導致季節性棄風限電問題也更加突出。因此,伴隨著低風速技術進步而興起的中東部和南方地區風電開發,同樣面臨著如何平衡好建設規模與電力送出和消納的匹配關系的問題,需要兼顧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正如《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所言,在確保消納的基礎上,鼓勵中東部和南方地區各省(區、市)進一步擴大風電發展規模。
**,或面臨技術上不確定因素。
中東部和南方地區風電大部分屬于低風速風電開發范疇。低風速是中國風電行業**的概念,在國際上也鮮有先例可循。近年來,中國風電行業在低風速風電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了該領域的全球技術**。
一方面,受市場驅動,低風速技術成為“顯學”:高塔筒技術、長葉片技術被廣泛應用,低風速風機甚至超低風速風機被推向市場;但另一方面,業內對低風速的概念仍缺乏共識,低風速風電的相關標準幾乎處于空白。
此外,低風速風電往往與復雜地形相伴。環境的迥異性要求開發設計、風場選址、風機選型、機組排布都要有相應的個性化技術方案。因此,低風速風電不僅僅需要與之配套的風機制造技術,還需要從前期測風、選址到后期運維的全流程配套技術。
風電場的設計壽命通常是20年。目前,我們沒有一座低風速風電場經歷了這樣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我們所掌握的低風速技術能否經受整個生命周期的考驗?運行后期會出現什么樣的運維難題?種種疑問尚需實踐檢驗,需要時間給出答案。
第三,電價下行壓力不得不考慮。
經濟性仍是制約風電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反映化石能源環境成本的價格和稅收機制尚未建立,風電等清潔能源的環境效益無法得到體現的情況下,風電行業對補貼需求和政策依賴性仍然較強,行業發展受政策變動影響較大。
2018年,風電上網標桿電價將在2016年基礎上再次下調。放眼更長遠的一個時期,電價持續下調和補貼退坡將成為常態。中東部和南方地區部分風電項目本身就處于盈虧平衡邊緣,在這一趨勢下,項目的收益率或將進一步受到挑戰。
不可否認,市場是*靈敏的指揮棒。當中東部和南方地區的消納問題極大蠶食了風電開發企業的利潤,當電價下調使開發企業的收益率低于預期時,企業定會調整策略。但市場自發調節卻具有滯后性的特點,當市場自發調節之時是否已是積重難返之日?
因此,無論對于企業還是行業,只有未雨綢繆,提前做好風險把控,才能保障中東部和南方地區風電開發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