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ZHAN訊:國企改革緩慢是個偽命題
國企改革指導意見出臺一周年之際,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中國經濟出版社、《國資報告》雜志社在國資委改革辦、宣傳局指導下,聯合推出“國企改革12樣本”系列報道和同名圖書,系統梳理了包括貴單位在內的國資國企改革12個典型案例并請專家點評。
為更進一步分析案例,總結可推廣的經驗,《國資報告》對12樣本的經驗共性進行了進一步梳理,推出“國企改革樣本觀察”,從不同角度和維度,再一次剖析樣本的秘密。
小新為大家推出《國資報告》國企改革樣本觀察系列文章,今天跟大家一起探討為什么說國企改革緩慢是個偽命題......
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到了去年9月13日,《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正式發布,前后共經歷了近一年零十個月時間。
這期間以及在方案出臺后的一段時間里,網絡上充斥著各種負面聲音,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言論有“國企改革進程緩慢”、“中央雷聲大、下面雨點小”等。
2016年7月下旬,為進一步了解地方國企改革的真實情況,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新聞中心攜手新華社、《國資報告》等中央媒體進行了集中調研,提煉出國企改革的“十二樣本”(包含5省國資監管部門、4戶央企和3家國企),用實際行動駁斥了改革緩慢論。
統一思想耗時費力,但不可或缺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不同的人心中也有著不同版本的國企改革。對于改革來說,人們*關注的是變化,*期待的是結果。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改革要想取得預期效果,首先需要統一思想。
思想不統一,帶來的結果之一就是行動的不一致。此前,國內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邵寧就曾指出,國企改革方案出臺的過程,也是統一思想的過程。
國企改革涉及部門多,涉及人員多,大家角度不同,利益有別,把思想統一在一個主基調上,需要時間。但這個環節卻必不可少,因為只有統一思想,才能協調行動,*大限度減少阻力,甚至變阻力為動力,*終形成凝聚力。而這正是國企改革總體方案歷經近兩年才出臺的一個重要原因。
今年6月30日,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向十二屆國內人大常委會作關于國有資產管理與體制改革情況的報告。據介紹,國企國資改革確立了以《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為**、以若干文件為配套的“1+N”政策體系,相關配套文件即將全部制定完成。同時,重大改革舉措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對重點難點問題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積極進展。
這些成績的取得,就是建立在思想統一的基礎之上的。
而且,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并不是閉門造車,是建立在央企試點和地方經驗的基礎上的。
在方案出臺之前,央企和地方就曾先行先試來“摸著石頭過河”。比如,國務院國資委對中國建材等六家央企進行的“四項改革”試點等,目前,相關試點工作已經在更大范圍內展開。另外,在中央國企改革方案沒有出臺之前,也曾有過不少地方版本的改革方案先出臺的例子,甚至一些中西部省份早于東部省份先出臺了相關方案。
過河者已到深水區
隨著國企改革方案的出臺和推進,又有人提出,國企改革上熱下冷,認為央企空喊口號,地方觀望不前。
事實并非如此。“十二樣本”的改革實踐表明,不少央企和地方國資委、地方國企并不缺乏改革的勇氣和智慧,也不缺乏實際行動。
比如具有“招商血脈、蛇口基因”的招商局集團,以市場化為核推進國企改革。剔除并表招商銀行等金融業務因素,2015年招商局集團實現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30.8%、45%;2016年繼續保持較快增勢,1-5月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38%、22%。
作為試點單位的國投公司,兩年來在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功能定位、體制機制和運營模式等重大問題的探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根據“重心下沉、激發活力、重組整合、重塑職能”的改革思路,國投公司總部的職能部門由14個減少到9個,處級機構精簡一半以上,總部人員減少1/3。“小總部、大產業”初步形成。
中央企業在國企改革中發揮的作用明顯,地方國企改革取得的成績也可圈可點。新一輪國企改革的號角聲吹響后,“國資重鎮”上海的改革之舉便不曾間斷。早在2013年底,上海就率先拿出“國資國企改革20條”。縱觀上海近三年的改革歷程,其在分類定責分類改革、管好資本加強監管、加快企業轉型等重點領域進行靈活**,提供了地方國資國企改革的“上海范本”。
敢為天下先的廣東人也不甘人后。近些年來,廣東省國資系統主動抓早抓緊抓實結構調整、布局優化、**驅動和資本運營這幾個重點,強化風險防控,遏止了風險發生,進一步釋放了改革活力及改革紅利。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廣東全省國資監管企業主要經濟指標位居國內前列,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排名國內**、第三和**。
在推進國企改革方面,江西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上成績較為亮眼。據悉,江西省堅持“宜混則混、宜控則控、宜參則參”的原則,先后完成了中國瑞林、江中集團、省建工集團和鹽業集團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初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江西省實際的混改模式。
以傳統工業為主的山東省國資國企,也有著迫切的改革動力。據了解,山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通過積極部署和研究,較早地搭建了山東新一輪國企改革的制度框架,并穩步進行落實。2015年,全省地方國有企業資產總額43275億元,利潤總額538億元,省管企業克服了煤炭、鋼鐵等產品價格大幅下滑的挑戰,全年實現利潤172億元。
上述這些例子,只是地方眾多國企改革經驗或成果中的一部分。一些央企和地方國資的改革新舉措和新模式,已經成為了各級國資監管部門和廣大國有企業推進改革借鑒的樣本。
可以想象的是,隨著“賦予地方更多國有企業改革自主權”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地方國企改革步伐將進一步加大。
需要更理直氣壯地發聲
既然如此,為什么不少人仍然堅持認為,國企改革整體緩慢呢?
究其原因,一方面,改革意味著利益的重新分配,對“蛋糕”的做法和分**有所調整,這必然會觸動某些既得利益者的敏感神經。因此,與改革伴隨而來的各種聲音中,不僅有理性呼吁者的為民請命,也必然會有別有用心者的混淆視聽。
另一方面,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由于當事者過于低調沒有積極回應而被別有用心者一葉障目。在這方面,央企和地方國資系統也有“過于低調”的責任。
做得好卻不敢發聲,古往今來,這都是比較罕見的現象,但現實情況又確實如此。
一位地方國資負責人提到,作為本身就不具備優勢的中部省份,如果改革稍晚一步,很可能趕不上這次改革的順風車,形成不了投資洼地,就喪失了一次趕超的機會,因此他們走在了許多省份前面。同時,他們又擔心被輿論扣上“搶跑”或國資流失的帽子,因此只能多做少說,盡量避免曝光率。
實際上,在當時國企改革方案還未正式出來前,對于一些央企和地方的某些做法,就曾有人認為有“搶跑”之嫌。這些評價認為,沒有中央的頂層設計,央企和地方僅靠自己的理解進行改革,存在著各種風險,甚至會有人打著改革的旗號,大肆掠奪國有資產。
這種觀點當然無可厚非。但也正是由于上述類似的觀點,使得地方在推進國企改革時,面對媒體和公眾時總顯得過于低調。當前,一些地方不空喊口號,低調、務實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做出成績不主動發聲,僅僅靠媒體自己去發掘,是遠遠不夠的。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沒有這次大規模的媒體調研,很多央企和地方的先進經驗將會明珠蒙塵。
今年7月4日,國內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在京召開,習**總書記作出指示,要求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資國企。目前來看,改革做得比較好的企業和地區還需要更理直氣壯地主動發聲,這樣才能提供可供參考的先進經驗,避免走彎路。同時,還能用事實駁斥改革緩慢論,用實力打臉唱衰國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