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ZHAN訊:中英法核電站今天滿血復活!但當初叫停的梅姨這6周都對它做了啥?
各大英媒頭條都被一個叫做“欣克利角核電站”(Hinkley Point nuclear power station)的關鍵詞刷屏了:
這種眾口一詞、或隱約或直白的“唉呀媽呀終于有結果了”的畫風是怎么一回事?
原來,從2005年布萊爾政府提出新核電站興建意向以來,經過十多年的坎坷波折,在中國的中廣核集團和法國電力集團EDF投資下,欣克利角核電站眼看就要在今年正式啟動,卻在7月28日被特蕾莎-梅大手一揮,叫停了!
要知道,欣克利角項目可是去年習大大訪英的時候,跟卡妹子親口談妥的!可梅姨上臺剛滿兩周,就急著把這項被視為中英關系“黃金年代”標志之一的合作給攔下,不明擺著既打前任的臉、又不care中國的感受嗎?
果不其然,欣克利角核電站項目在*后關頭被梅姨政府卡住的消息一經報道,立即引起了相當廣泛的關注。8月8日,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在《金融時報》撰文,暗示中英關系將因此受到影響。BBC也在兩天后報道稱,計劃的延遲引起了中國官方的強烈反映。
另一方面,作為三方投資者之一的法國電力集團EDF也是一腦門子的不開心,準備好簽約的會場都拆除了。總之9月初特蕾莎-梅啟程去杭州參加G20峰會之前,不少英媒是擺好了小板凳,就等著看梅姨被中法兩方“拷問”一番。
特蕾莎-梅在新任財相菲利普-哈蒙德(Phillip Hammond)陪同下出現在機場,前往杭州參與G20峰會。
也有英媒覺得事態并沒有那么嚴重的。《英國電訊報》當時就撰文稱,既然中國政府還是邀請了特蕾莎-梅參加G20峰會,那就說明兩國關系并沒有遭受什么重創。
就G20峰會上的結果來看,《電訊報》的預測還是比較準確的。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9月5日表示,中方一貫重視中英關系。特雷莎-梅也在同**的記者會上表示,兩國來往不會因她在欣克利角項目的決定發生“脫軌”。她說,英國“與中國的關系不僅僅是欣克利角”,“如果你看看中國在英國其他領域的各種投資,我們已經構筑了黃金戰略合作關系”。
特蕾莎-梅與習**主席在今年G20峰會上握手合影;兩國***于9月5日就包括欣克利角核電站項目在內的中英合作進行了一對一談話.
果不其然,在經過長達六周的所謂“重新審核”之后,的欣克利角核電站終于獲得了“放行”!今天宣告“亮綠燈”后,中廣核方面的發言人就表示:“現在我們終于能和戰略伙伴EDF一起推進項目實施了,為英國提供**可靠、可持續的低碳能源。”
所以欣克利角核電站的命運究竟有多重要,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被廣泛作為中英關系的小小“風向標”?
欣克利角項目有多重要
欣克利核電站立項的起源,其實可以追溯到2005年11月,布萊爾政府發起的一輪能源政策審核。經過超過半年的評估,2006年7月英國政府為新建核電站亮了綠燈,英國政府開始尋找適合的地址和承建方。
在接下來多年的反復論證同時,法國電力集團EDF在2008年9月以125億英鎊的價格買下了英國能源公司(British Energy),并2012年11月通過了英國政府的審批,取得了25年來英國**個核電站建設許可證,而它的選址就是現在的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了。
欣克利角坐落在英國西南部海邊的薩默塞特(Somerset),此前在這里已經有兩處核電站了,分別交欣克利角一號核電站(Hinkley Point A)和二號核電站(Hinkley Point B),所以*新的這處地址,自然就順位叫做欣克利角三號核電站(Hinkely Point C)啦!
可別看英國已經有了這么多核電站,這回的新項目可是20年來**處新建核電設施!三號址的建成預估將耗資180億英鎊(約合人民幣1590億元),預計*早能在2025年完工。
據BBC報道,建成后的欣克利角三號核電站將為英國創建超過25000個新工作崗位,滿足英國7%的能源需求。形象一點解釋,它將輸出32億瓦特電量,能同時點亮接近3億個燈泡,或者同時給6.4億臺iPhone充電。
中廣核集團(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oration,簡稱CGN)是在2015年10月同EDF簽約,以注資的方式參與到欣克利角核電站項目中,占有其股份的33.5%,EDF則持有剩余的66.5%股份。
雖然中方通過投資的方式拿到了欣克利核電站項目超過三分之一的股份,不過它畢竟采用的是歐洲壓水堆(European pressurised reactor,簡稱EPR)式設計,不是中方技術。此外,具體的承建也依然由法國電力集團EDF執行。那么,為何中方還如此看重一個并非由自己完全主導的項目?
原來欣克利角核電站只是中英能源合作的**步。在簽約此項目的同時,由中廣核CGN主導的中方聯合體還同意在英國薩福克(Suffolk)的賽斯韋爾(Sizewell)為英國投資另一處核電站,并且前提是英國政府允許中方主導并設計埃塞克斯布拉德韋爾(Bradwell)的第三處項目!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是再合適不過啦!
包括《衛報》和《獨立報》在內的多家英國主流新聞媒體都認為,中方的慷慨注資不僅是出于對能源投資回報的信心,也是中國近年來不斷提升的國家實力的一次集中呈現,標志著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越來越大。
不過,“大胃口”帶來的不僅是對未來合作及發展的憧憬,也招致一部分英國人的不滿:這么重要的國家項目,讓中國和法國來作主導,不怕國家命脈被別國抓在手心嗎?國家**如何保障?與其他擔憂一起,這種聲音導致了梅政府在7月對欣克利角項目的叫停。
臨時叫停,又緣何“復活”
從7月28日的臨時叫停,英國政府經過短暫沉默,開始了長達六周的項目審核。而叫停審核的主要原因,正如前面提到的,由于欣克利角核電站由中法兩方控股,英國政府擔心未來股份可能在缺乏干預的情況下自由交易,導致英國**受到威脅。
據《衛報》報道,英方可能被此前不久美國政府單方面指控中廣核CGN“核間諜”的事件給戳中了痛點。不過具體看過當時新聞的小伙伴可能有了解,美方指控的理由竟然是:CGN未經美方允許在中國境內發展核材料。看清了:中國境內!請問中國公司在中國境內開發能源為啥需要你美國同意?跟你們沒半毛錢關系又怎么間諜的?
總之連英媒都有點看不下去,比如《獨立報》就在8月1日刊登了特約記者文章,批評英國政府此舉過于“疑神疑鬼”。UCL的研究員保羅-多爾夫曼(Paul Dorfman)還半開玩笑地表示,梅姨要是真的*終決定叫停欣克利角項目,不如把責任都推到法方技術落后上,還能在中國這邊挽回點顏面。
用。(圖片來源:獨立報)
不管真實的動機究竟是如何,六個月的審核達到了什么樣的成效呢?
英國商業、能源與工業戰略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 Energy & Industrial Strategy)在今天發表的聲明中稱,之所以批準欣克利角核電站項目,是由于英國政府將采取有效措施在未來跨國合作中保證英國**。具體來講,欣克利角項目中,無論中方還是法方,都將無法自由出售現有股份;而在未來的跨國合作中,英政府將一律作特殊持股(special share),在涉及**問題時具有一票否決權。
欣克利角現有核電站。
在對下議院解釋這一*終決定時,商業和能源部長格雷格-克拉克(Greg Clark這樣說道:“政府對于合作細節的改善非常滿意,這能夠彌補之前所有關鍵國家設施跨國合作中存在的問題。”他還補充說,這些措施能夠保證外國投資能“始終為英國利益服務。”
據英國能源和氣候變化部去年11月預測,核電能源將在未來20年時間里占據英國能源供應中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反正在中廣核CGN還有法國電力集團EDF看來,這些要求都不是什么大問題,**時間表示通過了就是好事。CGN發言人說:“我們兩家公司已經有數十年親密合作的經驗,英方的決定為接下來的三個核能項目打好了堅實的基礎。”而EDF的**執行官讓-伯納德-列維(Jean-Bernard Lévy)也表示:“英國政府通過欣克利角項目的決定標志著歐洲核能開發的全新起點。”
看到了吧,無論對中方還是法方,接下來的其他項目深度合作才是重點關注對象!
這邊廂中英法三國主角們一副要開香檳慶祝的模樣,另一邊腐國愛唱反調的一些政客們就又不樂意了。來自工黨的影子能源大臣巴里-加德納(Barry Gardiner)就毫不留情地開罵,認為英國政府“明明有能力不向外資企業出售任何重要國家設施”,并批評所謂的**措施不過是“粉飾太平”。
英國綠色能源組織Greenpeace的執行董事約翰-索文(John Sauven)也吐槽說,政府這六周的審核完全就是在“虛張聲勢”。
影子能源大臣巴里-加德納一向明確反對欣克利角核電站合作項目。
拋開這些簡單的叫罵,還有一些相對具體的反對論點。例如根據2012年的協議,欣克利角三號核電站建成后,供電價格為每兆瓦時92.5英鎊,是目前市場電價的大約兩倍。而根據今天能源部的通報,這一價格維持不變,直到前面提到過的塞斯維爾核電項目(也就是中英合作的**個核電站)建成后,才會下調到每兆瓦時89.5英鎊。這樣的高價引來了普遍不滿,加德納就認為,這一點明明應該重新協商的,而不是像政府現在這樣置之不理。
核電站運行成本其實并不高昂,即使與傳統發電方式相比仍有優勢;明顯偏高的能源出售價格主要來自于過高的建設成本,是現有技術暫時無法顯著解決的問題。
不管對政府的審核結果有多少不滿的聲音,據《衛報》評論,雖然欣克利核電站項目*終得到放行,但相比于卡梅倫時期“放任主義”(laissez-faire)的外交手段,梅姨領導下的政府確實變得相對強硬了。